网站首页
思源概况
企业文化
思源产品
网点分布
公司动态
企业微视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思源医疗器械网:中医医疗器械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契机

作者: 日期:2019-09-11 人气:5233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 。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要重点发展中医特色医疗器械。目前,我国县级以上几乎都设有中医医院,西医医院也设有中医科;乡镇和社区也要求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还有不少针对亚健康、康复理疗的特色医疗中心或科室。这其中的商机是不小的。但是看好了,国家鼓励的是将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集合的医疗器械,而不是拔火罐、刮痧板这种。国务院年初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在“推进中医药创新”部分,明确提出:“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这类设备,通俗的说,分为中医诊断设备和中医治疗仪器。中医治疗仪器,比如红外线针灸治疗仪、中药熏蒸仪、推拿理疗仪等等,是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提供相应的治疗参数,再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甚至在不少企业人士看来,中医临床治疗设备市场已成红海。至于中医诊断设备,包括中医脉诊仪、舌脉体质辨析仪、经络检测仪等,通过采集脉象等信息,为诊断提供参考。目前,这块算是个蓝海。但是,与此同时,不管是市场,还是技术标准等都很不成熟,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设备也大多不够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

目前在上游的诊断领域,仍是以B超、MRI、CT等为代表的西医大型诊断设备大行其道。在临床上,中医诊断设备还没有得到公认,中医生们的接受度也还需要培育加强。中医医疗器械,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发和应用的医疗器械,包括开展针灸、刮痧、拔罐等诊疗活动应用的传统中医医疗器械和四诊仪、经络检测仪、电针治疗仪等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中医医疗器械。

数据显示,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8年,全国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有244家,同比增加24家。截止 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28家,同比增加6 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同比增加9家。2017年国内中医医疗服务收入最高的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五地。此外,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科创实力明显增强。在家用市场方面,中医医疗器械较受欢迎,正在成为“居家用品”,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报告”同时还指出,中医医疗器械市场占有率低,但产品已出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的新趋势。新型智能化脉诊设备、中医治疗特色疾病的治疗前精准评估设备等便于操作、适于家庭或个人使用的中医检测与监测设备将成为未来中医医疗器械科创发展的方向。结合老年人康复与护理需要,研发老年病康复的中医智能康复器具、中医医疗服务机器人及相关辅助器械也将成为研发重点。

中医医疗器械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契机。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与发展,全球对于中医服务的需求,中医医疗器械将成为中医服务的重要提供手段,并有可能借助“一带一路”走向全球。到2030年,中医医疗器械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发取得突破,研发并转化应用一批适应临床需要与市场需求的精细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加强与微电子技术、信息科技、材料技术、新一代制造技术、传感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相融合,中医医疗器械性能、质量与科技含量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中医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培养一批既懂中医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发人才与创新团队;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创新作用和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化水平。

以提高中医医疗器械的产品性能、质量与科技含量为目标,利用现代多学科技术成果,加强对临床应用广泛、市场需求较大的中医医疗器械进行产品优化与升级迭代,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中医医疗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四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提高其中医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与精确度;对针灸、推拿、骨伤、外敷与熏蒸等中医传统治疗设备以及综合护理设备,重点提升其临床疗效;对现有中医康复器械与老年人护理设备,重点引入柔性牵引、智能化虚拟训练、情感感知和人体运动意图识别等技术,提高产品性能与康复功效。

结合中医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鼓励产学研用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符合中医理论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功能的中医医疗器械研发,以企业为主体打造一批产学研用平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医研企结合的创新团队建设,为中医医疗器械开发提供支持,夯实中医医疗器械研究基础,着力提升我国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能力。鼓励具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的地区,建设中医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的应用示范和推广支持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协同创新,通过在全国不同区域范围内建立中医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示范中心,系统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临床评价和示范应用研究,重点推进中医医疗器械在基层的普及与应用,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中医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产业、科技、金融”跨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优化组合,使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呈现“融合式、多主体、一体化”发展态势,创新创业高度活跃,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呈现“融合式、多主体、一体化”发展态势。


0
0
首页 电话 留言 地图